当手机“反客为主”:是工具,还是牢笼?
文章开头先叠甲: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你有不同的思考也欢迎评论区讨论。
近日听闻国内手机厂商计划进一步限制系统级 VPN 功能,不禁感慨: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究竟是解放我们的工具,还是精心设计的牢笼?作为一个见证过开放互联网余晖和亲历过安卓手机开放时代的人,我想记录下对这一“日常必需品”的深层思考——你的手机,真的属于你吗?
你的手机真的属于你吗?
如果是普通不太了解手机技术细节的读者,或许看到这个标题会纳闷:我自己购买的手机,我自己使用,为什么不属于我?但是,很遗憾,对于绝大部分读者而言,你的手机就是不属于你。除非……你解锁了手机的Bootloader。
Bootloader:手机的第0道枷锁
首先,既然提到了Bootloader这个词,那就先解释一下这是什么东西:
手机 Bootloader 是固化在 ROM 中的开机引导程序,开机后优先运行。核心功能是初始化手机硬件(如处理器、内存),验证系统完整性,随后引导操作系统启动。默认通常锁定,防止未授权修改;解锁后可刷机、安装第三方系统,但可能影响设备保修与安全性,是手机启动和系统定制的关键环节。
正如介绍那样,默认Bootloader是锁定状态,也就是无法更改手机的操作系统。虽然手机厂商美名其曰提高系统安全性,防止未授权修改;但是,如果手机厂商做的手机操作系统本身就是一坨狗屎,那你也会因为这个锁定的Bootloader被套牢——无法自行更换其他的操作系统。这是正是手机厂商胆敢其在用户头上拉屎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国内厂商,因为这坨屎你吃定了,除非你能解锁Bootloader,要么就换手机。
而所谓的未授权修改,如果我是机主本人,希望修改呢?我的设备连修改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对于相当一部分不支持用户解锁Bootloader的厂商而言,就是没有——例如华为。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曾经允许用户自由解锁Bootloader进行折腾的手机厂商也在收紧——例如小米。当然了,如果是苹果用户,那就是地牢,没有任何硬件和操作系统层面的自由,基本上没办法解锁,甚至不能自己安装软件。
这些Bootloader限制,完完全全就是厂商故意干的,因为原本的安卓系统,只需要在设置里面进入开发者选项打开OEM解锁选项,重启进fastboot,连接电脑后执行fastboot oem unlock就可以解锁手机的Bootloader并开始愉快的玩耍了。所谓什么未授权修改完全不成立,因为这是手机用户自己的行为,他们完全有对自己设备的处置权。而很多手机厂商,特别是国内手机厂商,把这个最基本的用户权利给剥夺了。
他们打着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优化用户体验等名号,故意限制用户拥有设备的完整控制权,将用户圈养和绑死在自家煞费苦心搞出来的广告ROM里面使劲割韭菜,属实龌龊!
题外话:有一说一,户晨风在贬低安卓吹捧苹果,说什么安卓人,苹果人,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对于普通不会折腾的用户而言,同样是绑死生态和系统,苹果手机的使用体验确实吊打了安卓几条街。但是,如果你真会折腾和优化安卓,那将爆杀苹果。
ARM 生态:手机的第1道枷锁
或许你会觉得,只要解锁了 Bootloader,就能像装电脑系统一样自由更换操作系统了吧?很遗憾,手机的硬件通用性一坨狗屎,这几乎是个奢望。
手机的硬件生态高度碎片化,系统专机专用——每个型号都必须刷对应的定制 ROM,稍有不慎就是黑砖。你根本没法像在 PC 上那样,想装什么系统就装什么系统,Windows,GNU/Linux,Unix,甚至MacOS,想换就换。
所以,就算你费尽千辛万苦解锁了 Bootloader,如果没有开发者为你这台设备专门适配系统包,你依然只能被迫继续吃厂商预制的狗屎 ROM。当然,既然都解锁了,root 是必须的——把那些藏在系统深处的云控组件、后台监控、性能限制统统扬了,体验才能好一大截。
那么,为什么手机就不能像电脑一样通用?
问题不在 ARM 架构本身,而在围绕 ARM 构建的整个封闭生态。
ARM 作为一种指令集架构,本质上只是定义了 CPU 如何执行指令,它本身并不阻止系统通用。真正的问题在于:
- 手机厂商使用高度定制化的 SoC(系统级芯片),集成自家或供应商的基带、GPU、ISP、电源管理模块等;
- 这些关键组件的驱动程序几乎全部闭源,且只提供给特定 Android 版本;
- 没有统一的固件标准(比如 PC 上的 UEFI/ACPI),导致操作系统无法跨设备识别和调用硬件;
- 厂商有意为之:一个机型一个 ROM,既能控制用户体验,又能制造“升级换代”的刚需。
于是,明明是同一套 Android 底层,每家厂商、每款机型都要单独维护一套系统镜像,用户则被牢牢绑死在厂商的更新节奏和功能取舍上。这不是技术限制,这是人为制造的割裂。
反观 x86 PC 生态,尽管也有驱动兼容性问题(比如某些新显卡不支持老系统),但得益于开放的 BIOS/UEFI 接口、标准化的 PCIe/USB 协议,以及社区驱动的努力,一台普通电脑几乎可以安装任何主流 GNU/Linux 发行版。即便微软有时故意拖延旧系统驱动支持,整体生态仍远比手机开放得多。
作为一个从 PC 走进数字世界的人,我对这种“伪通用、真绑定”的 ARM 消费电子生态深感厌恶——不是讨厌 ARM,而是讨厌借 ARM 之名行封闭之实的厂商逻辑。
有时候我也在想,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台嵌入式计算机,如果厂商愿意推动硬件抽象层标准化、开放基础驱动、允许通用系统安装,那将是双赢:
- 厂商无需为每个机型重复造轮子,可以集中精力优化核心体验;
- 用户则能自由选择系统,获得长期支持,不再被“三年停更”抛弃。
但这个设想大概率永远不会实现。因为现在的技术栈早已固化,而更重要的是——封闭 = 控制 = 利润。所谓“安全”“体验”“兼容性”,不过是遮羞布罢了。
所以,如果你的手机不能解锁,或者就算解锁了也没人给你做第三方 ROM,那你对设备的掌控权,依然牢牢攥在厂商手里。
厂商定制ROM:手机的第2道枷锁
众所周知,国内手机厂商对于安卓系统的定制和魔改程度,是非常深的,所以有人说安卓不是Android不是没道理的,因为“安卓”和“Android”确实不是一个东西了。
- 原版的安卓,就像是勉强够用的,装修一般的住宅,但是内部整洁,干净。没有一大堆广告,系统干净,精简,但是缺失了很多国内ROM才有的特色功能,例如一键复制验证码,系统深度个性化等。
- 而国内手机厂商定制版的安卓,就像是一个装修豪华的套间,配套设施完备,外表富丽堂皇;但是,每一个房间都安装有监控探头和远程控制装置,这些东西的控制终端却不在套间里面,而是在物业管理办公室;另外,物业还会安排广告推销员敲门上门推销各类商品,如果你要使用房间的设备,还得看一段广告才能使用。这就是国内ROM的现状——精装粪坑:定制功能非常多,不管你用不用得到,全部给你塞进去,便利程度确实是拉满的,但是系统也因此变得臃肿不堪;另外还有云控组件远程施法,可以让你的设备变得好用,也可以让你的设备变卡逼你换机!
现在的国内ROM,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不但人为降低用户使用体验,还会限制用户使用他们的设备——例如前段时间更新了一个功能:设置手机的热点WIFI名称必须联网检查。这就很搞笑了,我设备设置什么名称,关你屁事?手机是我买的,又不是你的。果然国内手机不解锁Bootloader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是事实。
现在又说要限制和阉割VPN功能,这就更疑惑行为了。那我连使用自建EasyTier服务器,进行内网穿透组网访问我家里面的设备的资格都没有了?首先排除手机虚拟局域网组网?又或者说,我想设置广告过滤软件,让手机流量通过广告过滤软件清洗,也不行?
技术是双刃剑,肯定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是似乎国内厂商更希望把技术坏的一面发扬光大,好的方面避之不谈。看到一个技术有坏的方面,如果对于他们影响不大,就火急火燎的一刀切,但是如果对他们影响较大,反倒是会认真考虑。吃相难看!
除了这个,还有一点让我对国内ROM反感的就是——限制用户安装第三方APP。尽管我能理解是出于保护用户考虑,毕竟国内某些不良软件厂商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火大:点一下就各种威逼利诱让你下载它的apk文件,让后诱导你安装。然后这些被诱导安装的应用就是手机里面的流氓软件,各种广告,通知,弹窗不停歇,还想尽办法获取各种权限,恶性至极!我认为手机厂商拦截这些狗屎APP作恶,没什么不妥。但是,如果一刀切了,禁止用户手动安装任何APP,那确实过火了。更加稳妥的做法是,默认打开外部安装软件的限制,但是也明确在设置给出关闭开关,关闭时明确告知用户风险并做好对应的提示,这就够了。
虽然苹果也不支持侧载应用,不过嘛,相比于国内手机厂商干的事情,苹果虽然在自由度层面是给你关入地牢,但是吃好喝好,AppStore有很多优质APP,而且对国内流氓应用的审核也更严格。至于国内厂商嘛~,给你锁起来吃大粪,应用商店很多应用就是一坨狗屎,真正好的小而精的应用根本看不到,连一些简单的小工具,都能给你塞一大堆广告进APP里面。
这么对比下来,我感觉国内手机厂商这样子搞,只是为了更好的圈钱罢了,打着保护用户的名号去迫害用户,属实是招笑,自欺欺人。
另外,这只是技术自由度上算的账,手机厂商在手机系统偷偷收集用户数据,这些账还没算呢!这算是你在购买手机第一次打开手机后“自愿”同意的条款内容——因为你不同意就用不了手机。表面上“合情合理”,说是收集什么数据,但是实际操作就不得而知——因为国内厂商定制手机ROM没有开源,是黑盒,还有云控这种东西,鬼知道背后干什么呢?
我相信不少用户在QQ上刚聊着一个产品,从来没有在淘宝搜索过,打开淘宝就马上给你推送这个产品这样的经历吧?细思极恐啊!
我认为手机厂商与其要搞这样的“霸王条款”,不如给用户一个选择:我可以拒绝同意所有条款内容,只使用手机最基础的功能,不依赖你厂商的任何云服务,你的系统任何和基础功能无关的组件不允许联网,也不会主动联网,这就够了。
但是,这应该没有哪个厂商可以做到吧?
手机是运行其他应用APP的基础底座,如果这个底座本身不可靠,那任何隐私和安全都是扯蛋!
各类热门APP:手机的第3道枷锁
对于部分,用户的自主权就稍微高了一点——我们可以不用某个APP。例如我本人就不用小红书,抖音,快手,B站,对,没错,我早就把B站卸载了。
但是,对于一些刚需软件,就没有办法了,例如QQ,微信,支付宝,淘宝,各类银行APP等,这些基本上不可或缺。也就是,这属于是你不想用也得用的软件。对于这部分软件,他们的用户协议已经相当于半个霸王条款:因为你不同意就无法使用,但是这是刚需,你别无选择。我认为对于这种在互联网使用中核心级别的软件,更应该严格监管,确保它们的协议和所作所为不能侵犯用户权利。
不过无论如何,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手机APP,你一旦开始使用,就会进入软件厂商精心设计的“圈养”环境,然后任由算法支配。这些软件会改变你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审美习惯,甚至思考能力——尤其是内容型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当然,如果你有足够强的思辨和逻辑能力,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住这种侵蚀,但是,又有多少网民真的具备这样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这也就是时间的第3道枷锁了——
- 算法圈养+信息茧房:他们只会让你看到他们希望你看到的,而他们不希望你看到的内容,你可能永远也看不到,哪怕这些内容能提高你的素养和认知。
- 时间侵占+密集信息流:让你的大脑失去独立思考的时间,逐渐在密集的信息流中失去自我,时间和精力被不知不觉间剥夺。
就我观察下来,其中毒害最甚的就是短视频。如果你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在地铁,公交车上,排队等候的场合等有碎片时间的常见,相当一部分人会刷短视频消磨时间。虽然我充分尊重其他人刷短视频的权利,但是我也想请问一下:对于那些花费了大量时间刷短视频的人,他们真的学到了什么有用的东西吗?很显然,好像并没有太多——因为很多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是短视频无法在这样短的时间传授的。反倒是不少短视频博主为了博人眼球,贩卖焦虑,给其他人灌输了错误的知识,既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又给他人的认知造成了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在抖音,快手和视频号最为严重。当然现在还出现了一种聚众“赛博吃屎”的行为——也就是明明知道内容是没有任何营养,只是博人眼球,或者具有较大的争议性,甚至是肮脏和龌龊的内容,但是因为有吃瓜和猎奇心态,总会忍不住点进去看:既浪费了时间,还脏眼,何必呢?
那既然这样,与其都要浪费时间,为什么不把时间“浪费”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去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不再做赛博文盲;去学习和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看科普和知识类视频,扩展自己的眼界和认知…… 或者,就什么都不看,让大脑从现在网络密集的信息流解放出来,做一些独立的思考,你或许会对很多事情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也更有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你大可以按照我说的试一试,坚持一周或者一个月:
- 卸载或者不再打开手机的短视频相关APP
- 当有较短的空闲时间的时候,就直接让大脑放空一段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情况,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等。
- 如果是有较多的空闲时间的话,可以尝试去了解一些之前并没有了解过的东西,多与他人交流,哪怕是线上,或许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且未曾探索过的知识新大陆。
- 如果你有兴趣爱好,因为之前短视频侵占了时间导致兴趣爱好无法推进的,就可以就这次机会继续推进兴趣爱好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每个人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我这里只是给你提出几个比较可能且值得尝试的方向和方法,如果你有别的想做的事情,那就大胆去做,总之就是要尝试摆脱空闲时间被短视频侵占的状态。
这么做下来,我相信许多人会找到比刷短视频更有意义的事情的。
手机的便利性:手机的第4道枷锁
或许有人会反驳这个观点:明明是更便利的使用体验,为什么会成为枷锁呢?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手机的过于便利性导致了很多网民失去了最基本的数字素养,失去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技术圈子里面的嘲讽和唾弃的对象——赛博文盲。
现在的手机便利和傻瓜化程度远超电脑——应用商店点点就能安装APP,发布内容和视频模板一键生成…… 一切都是一键化,傻瓜化:不需要考虑兼容性问题,不需要性能调优,不需要关心任何稍微底层一点的东西,一切简单快速。
虽然说,很多东西我们只需要会用就行,没必要关注底层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都只看表象,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这些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的运行逻辑,那我们只能做别人的鱼肉:
- 你不了解手机存在云控机制,你怎么能知道某些厂商为了逼用户换机,故意通过云控下发降低性能的配置?明明你的手机可以用的更久,但是却被厂商计划报废。
- 你不了解手机的不少APP在使劲往里面塞屎,让应用变得臃肿不堪,你怎么能知道为什么手机越用越卡的原因?明明2020年这些软件也是干这些事情,2025年也是干这些事情,但是体积却膨胀了好几倍,性能要求也翻了好几倍。手机厂商那边提升出来的性能,就这样被不知不觉的侵占了——而这部分性能本来属于你,你可以用来干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让这些糟糕的软件浪费。健康的做法应该是每一个软件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把软件做好,小而精,就可以了,而不是什么都往里面塞——既浪费了用户的设备性能,又导致软件变得臃肿难以维护。
- 你不了解手机输入法的隐私和联网逻辑,你怎么能知道你的所有输入,对于输入法软件厂商是一清二楚?这往往是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手机输入法无论厂商这么保证所谓的“隐私”,输入法程序本身没有开源,就是一个黑盒,你怎么能确保他不剽窃隐私?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给手机的输入法断网,或者换社区开源的,值得信赖的输入法,可以极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的隐私。不然你刚输入法输入了什么,其他平台就要开始推送了(笑)
这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情况,可见对技术的无知是多么可怕,而手机的傻瓜化和便利化,正在助长这种无知,而且是越来越严重——十年前还是人均root和刷机的时代,现在还能坚持root和刷机的又有多少呢?平心而论,你手机没有root,那这个手机你也是只有使用权——因为最高权限不在你手里。
现在很多人连文件目录,压缩包,运行库这些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都不懂,甚至还出现了淘宝上面的软件代装服务这种离谱到了极致的东西,确实是数字时代的悲哀。
然而,这对于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这或许是好事——正因为用户无知,他们可以尽情为所欲为:
- 手机厂商收紧解锁Bootloader策略:反正刷机群体不多,普通人用不到,绝大部分人不会反抗。事实上国内之前能随意解锁的厂商已经开始逐步收紧——温水煮青蛙这一块!但是这事实上是对用户对设备的所有权的侵犯!
- 手机厂商随意云控用户设备:如果手机厂商想计划报废老机器,就可以设置降低性能的配置。普通人不知道云控这回事,只知道手机便卡了,该换手机了,却不知道这是手机厂商故意所作所为。但凡思考一下——一个设备,同样的配置,为什么几年前流畅运行,现在却不行,很明显,硬件还是那些硬件,是软件变慢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 软件厂商不做优化,反而往里面塞屎:因为他们知道用户如果感觉使用变卡了,是觉得手机不行,而不是软件变得臃肿不堪,会去换手机,反而还给手机厂商助攻了。而用户却为这些软件厂商拉的屎买单——花钱买更好的设备,干着之前旧设备就能干的事情。
- 软件厂商可以仗着用户不了解软件和系统的运作逻辑,强行给用户推送各种广告:这一现象在中老年群体的手机中尤为明显,手机的通知栏是被各种流氓软件强奸的重灾区,布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推送和广告。更有甚者,会直接获取悬浮窗权限给用户贴脸开大。这是对用户赤裸裸的侵犯!而可悲的是,很多人认为这居然是理所当然或者是很正常的事情,就这么用了——就像很多人认为电脑弹广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是电脑里面的流氓软件所作所为。
对于我这样了解过技术的人来说,这种现象实在是看不下去,而不少国内软件却对此乐此不疲。所以我鄙视国内软件,对于个人软件使用奉行去国产化原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不用这些垃圾国产软件和平台,互联网使用体验会好非常多!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这个我们,只是自己只身一人,或者几个小群体,那确实做不了什么——因为我们影响力有限,达不到倒逼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做出改变的程度。
但是,如果我们能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让更多的普罗大众了解光鲜亮丽且便利的技术背后的黑暗和对个人的侵犯,或许有可能能够扭转局面,倒逼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不再“奴役”和“剥削”用户。虽然这个希望渺茫,但是清醒的人每多一个,这个愿望的实现的进度条就会往前走一点——哪怕可能只有0.0001%都不到。
而我,敢于表达出来,就算是在我的个人层面发了一份光,给愿意阅读这篇文章的人抛砖引玉。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延伸思考的现象:如今许多学习和工作类 APP,正在把用户的私人手机变成管理者的监控终端,用用户的手机作为工具来奴役用户——学校强制使用跑步 APP 完成体测里程,学习通要求 GPS 定位+人脸拍照打卡,企业微信强制上班下班定位签到……
明明是用户自己花钱买的设备,却被迫成为组织节省人力成本的工具。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数字私有财产”,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他人的“生产资料”?你怎么看?
希望你读完这篇文章也能有自己的思考,捍卫好自己的数字权利。









































































































































































































